三国群英传7武技大全 三国群英传7武将技编

时间:2025-01-23 14:30

武当内家拳术自明代开始传入江湖,由一代宗师铁松子引入太乙门,原本寒山派濒临绝境,其高深武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为了挽救危机,铁松子将超世内功融入武当功夫体系中,不仅成为该分支的主要功法之一,也对后来的武当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寒山内功七式又称太乙司注十三式,其意指每个式子都包含着阴阳气脉的交注,专主修持锻炼。人体中的六阴和六阳组成十二正经,手足同运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前者三阴交注为动式,后者三阳交注为静式。任督各一式,调任脉一式,只限于早晨面对东施;调督脉一式,只限于夜晚背向北行。每日行功分为晨昏二次,共计七个式子,故称寒山七式。然而十二正经的运化加上任督周天的一脉,共十三经总运,所以又名为太乙司注十三式。

详列如下:

第一节 掌托日月。开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第二节 卷翅斜飞.开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第三节 展翅冲霄。开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 通天彻地。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第五节 手掐太极。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六节 玉鉴杨明.开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第七节 丹凤朝阳。开任脉。

功法要领

每日行功次序的调整对于提高内在能量和体能都非常重要,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式掌托日月,可根据个人行功的时间长短进行适当安排,如时间充裕,可以将十二正经的六式加上任督二脉按早晚各练习一遍(共七式)。如果时间不足,可以选择调三阴、手足三阴三个动作和调任脉这一动作在早晨进行练习。早上锻炼以阳为主,下午则转向阴,晚上再练三阳配合调督脉。前三式是针对调阴经的动功,应当连贯流畅地行进。开始时,动作要以水到云消的标准来进行,速度逐渐放慢,随着内气的潜藏与流动逐渐减慢,并且只要感觉内在活动和外在形态相随即可。每式练习为佳,中途保持神志清晰,不要轻易中止。后三式则是针对调阳经的动功,站姿应按照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当觉得难以坚持时就停止换到第二式,同样遵循自然规律。每日行功的时间和次数累积下来,会逐渐体会到内在能量的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显著的身心提升感受。

中国的太极易理不仅仅局限于对人身体气血运行的演示和分类,还涉及到更为宏大的宇宙秩序。它把人体内的气脉分为纵横两个方向进行展示,并称其为“经络”,同时又分为主经、毛络、孙络以及微络等不同层次。每一个阴阳交注之处形成了一个循环,即称为“太极”,而整个身体的阴和阳部分则是由这些循环组成的。人身上有两大主要的部分:任脉负责手部的三阴与足部的三阴六条阴经;督脉则管理手部的三阳与足部的三阳六条阳经。这两条大经脉相互配合,形成了人体内气流的重要通道。在道家典籍中,这称为“小周天”。而在十二正经的基础上,再加上任督二脉,阴和阳两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循环。这种循环不仅影响着十二正经,还与奇经八脉同时运转,形成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内气循行过程。这个过程在道家经典中称为“大周天”。它描述了人体内的气流如何通过任督二脉以及十二正经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个更广阔的意义上实现了天地间的循环和平衡。

人周身气脉交注的阴阳平衡过程,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展示出新的生机平衡。

寒山内功七式是先人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所获得的独特修炼方式。这是一种通过特定姿势活动,调节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精确循行,以及阴阳气机交注,随时改善人体与自然宇宙间的不平衡,从而达到精修内功的主要方法。除了在武技内功上的修持之外,在内景境地的提升也是不可多得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动作图解

- 掌托日月

① 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两脚并拢站立,双腿挺直,双臂自然垂放于体侧,掌心朝下,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放松。目光平视前方,全身肌肉松弛,呼吸自然平稳,进入冥想状态。

②将双手缓缓抬起至胸前形成托球状,指尖相触,手掌朝上。同时,双脚以脚心为中心旋转移动,两脚呈外八字形(图。

③双手平放在胸前,然后向两侧展开并抬高至膻中位置,手掌呈弧形外展;从大拇指开始,逐渐到小指,掌心向上,手臂微曲,肘部下沉,意念在掌心中。双眼保持平视状态(图。

④稍待片刻,待气机充盈内注于双掌之际,以腕部旋转为主,将掌心转向下方,意在劳宫穴。缓缓下降至两掌心相对形成捧球状,指尖向下。在此过程中,以涌泉经脉为轴心,脚跟内移呈现八字形(图。

至此,再接前式,反复做4次。

谱云:

双手并拢,将球轻轻托起,仿佛在画大千世界的轮廓。两臂微抬,丹田内的精气顺乎自然地流动。脚踏双足,如同雄狮跃动,在天地间展现刚健之势。手握双掌,仿佛驾驭着日月星辰;翻掌之下,云霞缭绕,气势磅礴。全身合一,凝聚真元于黄庭之上;提腕坐掌,纳取天地灵气入丹田。

- 卷翅斜飞

①上式,重心移向右腿,以左脚尖为轴转体45度,丙臂外撑,眼平视(图5)。

②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大趾点地,两臂向前穿掌过头,眼平视(图6)。

③掌心翻向下,顺势下蹲呈翅状(图7)。

④以左脚尖为轴转体45度呈外八字,同肘装腕至体侧呈托球状(图8)。

身体夏原,前穿掌接第一式,左右各丙次。

谱云:

内移足跟守真穹,十指下特透丹田。

斜飞上冲分虹掌,下俯翅足攀。

正特起身循日月,平托降气返丹源。

左右升真并双翼,吐气白虹炼太玄。

- 展翅冲霄

①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间距略窄于双肩(图9)。

②两臂从体侧徐徐抬起过顶,掌心向外。(图10)。

在练习时,请保持脚尖紧贴地面,利用脚趾的力度,使脚跟靠近地面上方,并略微内移。接下来,慢慢下蹲,让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同时弯曲手臂,手掌向两侧推出,眼睛直视前方。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腿部力量和灵活性。

④掌心向上,转身,双臂绕过头顶,前推后拉,形成旋转动作。共做(图。

谱云:

横开两掌踞两肩,顺势转身跷足巅。

二仪推开一字掌,气撞劳宫冲两端。

展翅冲霄上腾举,注机玄轮起云天。

黄庭宝鼎真气聚,四极双开成大全。

- 通天彻地

这是一种特殊的武术动作,通常称为“指天划地”或“开天祭地”。它要求身体自然站立,重心放在左腿上,右脚的拇趾点在地面上,并且两腿完全伸直。双手各持一剑指,左手向上指天为内扣手,右手向下指地为外扣手,同时转头平视前方。这个动作是整个武术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技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谱云:

开天祭地少阳天,拇趾封诀太乙仙。

二十四气真绝密,中宫正踏宇宙宽。

- 手掐太极

自然站立时,重心移至右侧,左侧迈出半步,脚尖点地呈虚步,双手斜撑于前方。右手上扬至虎口对准右额上方,左手上举至虎口位于左腿外膝眼处。此动作重复两次,以舒适为标准(图。

谱云:

手展太极动烈焰,横撑妙化悟中观。

太乙玄金孕瑞体,大罗神形显真元。

- 玉鉴桶明

右弓步,右臂弯曲,托掌至面前,左手顺左腿伸直呈反撩掌,眼视前方(图17、18)。

谱云:

玉鉴曾出太虚间,手托玉镜现紫团。

照彻天地通太古,六经真髓吾宗参。

- 丹凤朝阳

双脚并拢站立,右脚稍前,左腿微曲,身体自然伸直,脚尖向内成独立式。左手放在身后,右手向上举至最高点,目光看向远方的太阳。接着交换位置,保持视线平视(图。

谱云:

丹凤朝阳冲任起,错倒阴阳合自然。

两极注入中宫鼎,妙运壶中太极天。

- 鹤眠拜斗

自然站立,右腿伸直,身体前倾至,左腿弯曲,反抬脚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命门处,右手掌心与百会相对,头部向左侧转动,目视北斗。左右换式(图。

谱云:

鹤眠首尾起于震,回首仰观斗勺悬。

夜里长运元督法,六轮妙夺巧机关。

不是先祖来点破,岂能尘埃腾罗天。

太乙司注十三式,真元途中显慧元。

太极演化中的寒山内功七式在前六式的练习中,可以由一个变为两个,第七式包括丹凤朝阳与鹤眠拜斗两节。习练时,气机阴阳交注,前三式在早上锻炼,后三式在午后静练。丹凤朝阳在午前开任脉,鹤眠拜斗则在晚上进行。寒山七式的练习要求动作一气呵成,追求行云流水的效果,并注重内经的变化体验。通过学习此功法,可以为金丹之道、四禅八定和武技密术打下坚实基础。